發改委:借「產能過剩」行保護主義 損全球經濟增長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24/05/03 10:31

最後更新: 2024/05/03 16:21

分享:

分享:

發改委指借「產能過剩」行保護主義損害全球經濟增長。

發改委周五(3日)發表文章表示,有的國家部分官員、媒體大肆指責中國新能源產品「產能過剩」,試圖以此為由推行貿易保護措施,其結果不僅不能讓自身獲利,反而會破壞全球供應鏈穩定暢通,損害世界經濟與貿易成長,拖累全球經濟綠轉型步伐。「產能過剩」的指責既不符合事實,也不符合經濟法則。

文章指出,各國依據要素禀賦、發展路徑等形成不同產業領域的比較優勢,相關產品透過跨國貿易互通有無,是國際經濟分工合作的現實。美國高階晶片80%用於出口,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,美國1/5的農產品銷往中國,而美國並未因此受到相關產品屬於「過剩產能」的指責。

以外銷佔比看,當前中國新能源產品主要滿足國內需求,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僅佔總產量的12.5%。

有觀點認為,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規模已超過全球市場需求,其他國家根本無法吸收。根據國際能源總署(IEA)測算,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,是去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,是中國產量的近5倍。中國新能源產品為全球提供了綠色、智能的生產生活體驗,為應對氣候變遷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
事實上,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優勢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,依托龐大國內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,透過市場充分競爭和技術迭代創新而形成的。有些國家透過立法對新能源產業提供大量補貼,如美國安排75億美元資金支持汽車充電設施建設,對最終在北美組裝的電動車提供每輛最多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。

 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